随着 CBA 休赛期的到来,球员合同问题再次成为焦点。由于优质球员稀缺和签约决策失误,多份高薪合同沦为「烫手山芋」,尤其是五名顶薪球员的表现与薪资严重失衡,加上李慕豪的溢价合同,构成了当前联赛最难处理的六大薪资困局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郭艾伦(广州龙狮):600 万顶薪成「每分钟 2 万」的流量泡沫
作为 CBA 流量担当,郭艾伦本赛季仅为广州出战 11 场,场均 27.5 分钟贡献 15.7 分 5.7 助攻,但频繁的伤病(如 2025 年 2 月右眼重伤缝 40 针)导致出勤率不足 30%。他的顶薪合同还剩 1 年,每分钟薪资高达 2 万元,性价比触目惊心。尽管广州队看重其商业价值,但竞技贡献已无法匹配顶薪标准,未来续约可能性极低。
二、赵睿(新疆伊力特):700 万顶薪因伤病沦为「玻璃人」
赵睿本赛季为新疆出战 26 场常规赛,季后赛仅打 1 场,场均数据下滑至 12.1 分 3.4 助攻。自 2023 年世界杯后,他因大腿拉伤、腓骨骨裂等伤病频繁缺阵,合同剩余 2 年却难以承担核心角色。新疆队为冲击总冠军签下他,但健康隐患使其成为「高薪低能」的典型代表,交易价值暴跌。
三、赵岩昊(浙江广厦):冠军队「三少」沦为「饮水机管理员」
作为广厦夺冠功臣之一,赵岩昊本赛季季后赛场均仅 8.8 分钟得 1.7 分,几乎被教练弃用。他的顶薪合同还剩 1 年,但因伤病和状态下滑,广厦多次尝试交易均无人接盘。尽管合同即将到期,但球队仍需承担剩余薪资压力,成为类似 NBA「毒药合同」的典型案例。
四、范子铭(北京首钢):4 年顶薪锁死薪资空间的「蓝领内线」
范子铭与周琦同享顶薪,但本赛季场均仅 6.9 分 4 篮板,进攻效率低下。北京首钢为其提供 4 年超长顶薪,却未激活其潜力,导致薪资空间被严重占用。球迷调侃其「拿中锋钱干蓝领活」,但交易难度极大,首钢只能寄希望于其状态反弹。
五、葛昭宝(山西汾酒):5 年顶薪成「老将养老合同」
35 岁的葛昭宝本赛季场均仅 3.8 分 2.6 篮板,却拿着山西队最高薪资。随着刘传兴加盟,他的出场时间大幅缩水,但 5 年顶薪合同仍剩 3 年。球队签约时更多出于对老将的尊重,但竞技贡献与薪资严重不匹配,成为 CBA「人情合同」的典型代表。
六、李慕豪(深圳马可波罗):550 万「溢价合同」成两队「甩锅」对象
李慕豪本赛季为深圳出战 17 场,场均 6.2 分 4.4 篮板,年薪 550 万接近顶薪水平。北京首钢此前将其退回深圳以甩掉合同,但深圳同样难以找到接盘者。他的合同还剩 1 年,却因表现平庸成为「溢价合同」的代名词,凸显 CBA 转会市场的流动性困境。
CBA 联赛需通过完善绩效条kaiyun.ccm款、缩短顶薪年限(如新规将顶薪合同缩短至 1-4 年)、引入伤病保险等机制,减少「垃圾合同」的产生。对于现有困境,球队可能采取「延长合同年限降低年均薪资」或「附带选秀权交易」等策略,但短期内难解燃眉之急。这六大合同不仅是球队的财务负担,更是联赛职业化进程中必须跨越的「试金石」。